启蒙教育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是在20世纪最末期,之后在21世纪逐渐发展,成为了现在许多家长都非常关注的焦点。启蒙教育其实就是学前教育的一种形式,而在古代,对于启蒙教育很早便有了雏形:古人将开始接受教育的儿童称为“童蒙”,把针对儿童的初等教育称为“蒙养”或“发蒙”,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“蒙学”“蒙馆”或“蒙养院”。先秦典籍《周易·蒙卦》曰:“蒙以养正,圣功也。”而对于“蒙养”(即启蒙教育),古人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探讨,接下来就由青岛天童美语小编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“蒙养”的哲学。
一曰“生生”。《周易》曰: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“生生之谓易”。《序卦传》有言:“物生必蒙,故受之以蒙;蒙者,蒙也,物之稚也。”此处的“蒙”,是生命初始状态的形容,是生命原初幼稚状态的象征。而“生生”则对应天地生万物,而人或物创生之始,必然像刚出土的幼禾那样,处于稚小蒙昧未化的状态,而其特点就是“蒙”。因此“蒙养”的“生生”,正是指幼童需要养育、呵护,刚出生的幼童懵懂混沌,像白纸一般,而由社会涂抹,只有让正确的道德教化,才能让幼童于混沌之中走上康庄的思想大道,染上惊艳的风华。
二曰“天真”。童蒙的天然本性是纯真。《周易·蒙卦》六五爻辞说:“童蒙,吉。”《周易本义》解释道:“纯一未发,以听于人,故其象为‘童蒙’。”童蒙纯正柔顺,承教于师,天性本真的状态无疑是吉祥美好的。而在教化中,老子倡导以“婴孩之心”返璞归真,赞赏这种澄澈纯正超越功利的人生境界,这种对纯真之美的爱赏与追求已融入整个中国文化的传统。所以,幼童本性天真,教育者在给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时,要尊重孩子的天性,让他们保持“天真”,这样孩子在未来就能更好地保持生于天地的初心,形成正确的三观。
三曰“始正”。蒙养,有着发蒙教化之义,而后影响孩童一生。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释曰,“蒙者,知之始也”。启蒙,是人生最早开启心智之举。孟子有言:“始条理者,智之事。”对此,王夫之说:“其始不正,未有能成章而达者也。”要求重视人生起点的教育,以美培元,以美化人,将幼儿引上求真求善求美正轨,使之符合正道,最终学以成人,从而“顺理成章”。故教育者必须对孩童进行正确引导,如若教育者自己都“名不正,言不顺”,那么给孩子的“蒙养”就会“其始不正”,不正,则无“顺理成章”可取。所以对教育者的监督,对教育者的筛选,对教育者的品格要求,是蒙养的重要一环。
借由“蒙养”审视的哲学意义,审视当下社会的启蒙教育,可见一斑。而青岛天童美语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,也许遵循古人“蒙养”之说,用心教化,用爱引导,严格要求教育者,这样,孩子的启蒙教育才能“生生”、“天真”与“始正”,才能更好走向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