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个等式:中国的家庭=缺失父亲+焦虑的母亲+失控的孩子。
中国的父亲都是以“为家里打拼”而逃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和机会,母亲都是以冠冕堂皇的“为你好”来干涉子女的所有事,不会或者不愿意选择放手。所以孩子才会选择“叛逆”来提醒父母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。对孩子来说陪伴和尊重孩子的想法,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可或缺的条件。所以父母要学会如何更好的处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,要知道孩子成长的同时,父母也一定要学会成长,否则就会被孩子所淘汰或者嫌弃。
央视有一部纪录片,叫做《零零后》,记录了五个孩子十年内的变化,不同孩子经受的不同经历,让他们出现不同的结果。从这个纪录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点,越是缺乏对孩子陪伴的家庭,孩子越是偏执、不服管教,而且在家长最为操心的成绩上一直处于差等生的水平。而对孩子关心、呵护的家庭,孩子则更加优秀。
孩子小学阶段父母是领跑者,是带领着孩子前进;孩子青春期开始父母是陪跑的,以给建议、帮忙参谋为主;到孩子大学了,父母就是旁边喊加油的队友,为孩子加油鼓劲,给孩子永远的支持。而有些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,甚至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奢望孩子自理,什么事情都不管,却想让孩子出人头地、养成好的习惯,这基本就是天方夜谭。
成人都是好逸恶劳的,更不用说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了,家长越是放手,孩子越会因此而放任自己,从而与家长所期望的越来越远。
孩子的性格有千万种,真正细心观察还得靠父母,要根据孩子性格来进行教育,人格教育理念都只能做参考。有个宝妈说,性格就像人长的脸,有几个相同?以我家小孩作比喻,她和人家孩子大不一样,当时还有她同学妈妈跟我讲“我小孩性格孤僻不合群”,其实是我家孩子不愿意和她们待在一起。我家小孩跟我讲过,非常讨厌那几个同学喜欢跟风,结果我家孩子确实比她们志向要大。
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距的,家长在教育自家孩子的时候,不能用被人家的孩子做例子,不能把自家的孩子养的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,这样复制克隆出的孩子有什么用呢?更不能在自己缺席孩子成长的时候,还要求孩子达到自己的标准,只有多陪伴孩子、引导孩子,让孩子在这种有安全感的情况下自由成长和学习,孩子才会更加优秀。